艺术品展示 / 国画
张萱《捣练图》

名家名作

《捣练图》
 
全卷
IQ Artis.cn收集整理,点击图片可查看高清大图

档案记录

画作名称:
捣练图
画 家:
张萱
作品年份:
唐 
原作材质:
绢本,设色(Ink, color, and gold on silk)
画作尺寸:

Overall: 37.7 x 466 cm

Image: 37.1 x 145 cm

馆藏链接: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备注信息:
 

  《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表情,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人物造型有唐代人物画的共同特点:脸型丰满,设色工丽。
  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练”是一种丝织品,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过沸煮、漂白,再用杵捣,才能变得柔软洁白。
  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

  作品绘制于绢上,色彩多使用矿物研磨颜料。在绢上使用矿物重彩,如石青、石绿时往往使色厚而浮于表面,画者一般使用湿的生宣纸或棉花搓捻成小团,慢慢把颜色“墩”入绢丝纹理之中,多次反复操作,使画面色彩鲜艳,更加平面化,薄而厚重。这是绢本作画的优点,也是如今大多传世工笔画多绘于绢上的原因之一。

  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把整个捣练的劳动场面分三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他不单纯图解劳动的程序步骤,而是注重对劳动场面中流露情绪的细小动作的描绘,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笔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如捣练中的挽袖,缝衣时灵巧的理线,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退,几个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时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观看熨练等,使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情趣。显然,这是画家熟悉生活、认真观察的结果,体现了唐代仕女画在写实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
  画家以细劲圆浑、刚柔相济的墨线勾勒出画中人物形象,辅以柔和鲜艳的重色,塑造的人物形象端庄丰腴,情态生动,完全符合张萱所画人物“丰颊肥体”’的特点在技法的运用上也与之相差无几,是人们了解和研究张萱、周昉仕女画及唐代仕女画成就的重要参考资料。


Appreciate

我要抨击

请使用邮件留言,mail:[email protected]

我要赞誉

@Google艺术计划:画作原为圆明园旧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事件后流失海外,1912年由当时美国波士顿美术馆东方部部长冈苍天心购入该馆。
《捣练图》卷表现的是宫中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画面上十二个人物形象,大致可分为四段,表现了捣练、缝制、熨烫三道工序。有趣的是,看起来像是对妇女劳作客观反映的捣练图,其作用却不是教导宫中妇女应该如何劳作,而是表达贵族妇女的闺怨之情。在张萱之前该题材模式化的构图已经出现,即分为多个场景的对称式构图。然而张萱却能更胜一筹,画家为了避免对称引起的格局呆板,增加了些许细节打破这种对称,如第二组的两人一高一低的对坐;第三组出现的女孩和煽火者,再加上张萱对仕女的精到把握,同等题材的艺术水准便高下立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