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展示 / 国画
赵佶《听琴图》

名家名作

《听琴图》
IQ Artis.cn收集整理,点击图片可查看高清大图

档案记录

画作名称:
听琴图
画 家:
宋徽宗赵佶
作品年份:
北宋
原作材质:
绢本,设色
画作尺寸:
纵147.2cm,横51.3cm
馆藏链接:
故宫博物院
备注信息:

  此幅描绘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左面绿袍者笼袖仰面,右面红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仿佛正被这鼓动的琴弦撩动着神思,完全陶醉在琴声之中。叉手侍立的蓝衫童子则瞪大眼睛,注视着拨弄琴弦的主人公。作者以琴声为主题,巧妙地用笔墨刻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的意境。画面背景简洁,如盖的青松和摇曳的绿竹衬托出庭园高雅脱俗的环境,而几案上香烟袅袅的薰炉与玲珑石上栽植着异卉的古鼎与优雅琴声一道,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画面上方有宰相蔡京手书七言绝句一首,右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听琴图”三字。
   作品构图简净,人物举止形貌刻画生动传神,衣纹线描劲挺略带战笔,树石器具描写工致而毫无呆板,着色浑厚而不失清丽,是宋代宫廷人物画的代表作品。
   由于作品本幅有徽宗题名与画押,作品一度被认为是赵佶所画,后经学者考证,此幅为宣和画院画家描绘徽宗赵佶宫中行乐的作品,而图中抚琴者,正是赵佶本人。


撰稿人:傅东光


艺术鉴赏

主题
   蔡京在画上的题诗:“吟微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人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其中“灶下桐”出自《后汉书·蔡邕传》,蔡邕善鼓琴,时闻灶下桐木燃烧的声音,知为制琴的绝佳木材,乃用余木制成一琴,因尾部有火烧痕迹,故名为“焦尾琴”。“无弦”来自陶渊明抚无弦琴的典故。蔡京题诗借用这两个典故,一方面指出徽宗琴艺高超,另一方面亦暗示听琴者深谙琴音,非寻常俗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以音乐比况政治源远流长。孔子以帝舜时韶乐尽善尽美、周武王时音乐尽美而未尽善来评判帝舜、武王朝政治状况的高下,而《史记》亦记载吴国公子季札通过一国仪式用乐来听辨该国的政治概况。在古代,琴被视为乐器之君,能匡正不正的行为。图中徽宗弹琴,自与身份相当。身为君主的徽宗弹琴,臣下专心聆听,君臣一片和谐,也意昧着帝王的道德之音被臣下接收而遵行。这就是《听琴图》的深刻政治意蕴了。

形象
   这幅《听琴图》的人物与配景都很简单,凌霄花缠绕于青松之上,依了陆游的诗意:“庭中青松四无邻,凌霄百尺依松身。”旁有数竿小竹,左右摇曳,似有微风拂过,既有凌霄,再看画中人的装束,可能是初夏六月季节,未有酷暑,只有暖阳。松下一人黄冠缁衣,端坐拂琴,身边高几,香炉有袅袅青烟,似与琴音交绕,飘摇在松竹之间。弹琴人前面坐着的两位身着朝服,有小童听侍一旁的蓝衣人虽抄手正坐一副恭敬的模样,但抬起的眼神早随着琴声飞到缥缈处;三人相对的空处,摆有一块奇石,上置铜鼎,内植花卉,与三位主要人物组成一个十分完整的四角空间,像是另一位尊贵的客人。其余再无他物,却让人很强烈地感受到画中一种典雅富丽的氛围,虽是拂琴雅事,又不是一般文人所能相比。
   这样一种氛围的营造,如果强要分析,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刻画对象的外在特征,画中缁衣人神情雅俊,从面相看便不是一位凡人,画中器物虽不多,如高几、香炉,如每人所坐奇石上垫着的兽皮等,却都是平常人家少有之物。三人所坐奇石,是让百姓叫苦不迭的花石纲。宋徽宗玩石,蔡京当上宰相后第三年就在江浙一带为皇帝搜罗奇花异石,“纲”在当时指的是成批运送的货物,“花石纲”本意是运送奇花异石,每十艘为一纲,称“花石纲”,于是全国上下希望加官晋爵者似乎得到通天的长梯,费尽心机,只会寻石寻花,前后持续二十余年,各地都有进贡巨石、奇石、古树者,好不热闹,却也劳民伤财,危害不小,据说最贵的一块石头,光是运费就相当于一万户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从这样一些细节将画中人物的雍容华贵暗示出来;二是画中色彩的运用十分成功,拂琴人的黑衣,与两边听者一红衣,一蓝衣,单纯中富有变化,不纷乱的变化又透着典雅,与环境相得益彰;三是作画人的用笔非常匀整细腻,人物衣纹的线条富有弹性,而且纤细匀净的线条尤其能够传达一种与古琴相符的清爽、纤劲之感,几竿翠笔虽小,却都是用双钩画出,笔笔细劲严谨,可见画家在这幅作品上是颇下苦心,来营造这种和谐静谧的氛围。

构图
   《听琴图》在琴音中更倾向于沉静。画中人物,别无旁杂,唯徽宗身边置一黑漆高几上陈金盘玉炉,飘出御香袅袅,徽宗身后,为一株高松,琴音悠扬,透于松际。为了在画中“逼”出琴声,人物的方位对置则极玄妙。为了这一“逼”,在徽宗正对处,画下部着一云叠状假山石,上置古鼎名花,意在封住画下部之“气口”,不让琴音散逸,而反逼回到松风之间。左右二人物,对坐但一侧一斜,并不板滞,但方位上稍不对应,故在左侧绿衣大臣旁加一侍童,却是与红衣者左右正对,如此人物不致呆板布势,更趋活泼自然,另外也是为了不让琴音斜漏,置小童于旁,如此方位四面端正,更“逼”出琴音随画中气局沿着松树直贯云天,也正是蔡京所题“松间疑有入松风”,其精妙如此。松后散写三五竿墨竹,也更添空间之幽深。这样表现琴音真是独一无二,也是煞费苦心。

气韵
   《听琴图》全幅的“气韵”是直贯向上,而徽宗的题款和押书,其特点也是顺乎画中气局,其位置恰到好处而绝不孤立于画中“气韵”之外。此图于右上标题,瘦金书三字“听琴图”,正好高于松树之头,若低于松树头,则“气”会下沉而不贯,若与松顶相平,又是平头,都与画中气机不合或破局,若太高也不妥,唯如此方妙。而押书“天下一人”,签于画之左下部,与标题上下相呼应,也不伤画之气局。所以皆精心而为,应须体会画家之用心,也更感受画中空间之美。


Appreciate

我要抨击

请使用邮件留言,mail:[email protected]

我要赞誉

请使用邮件留言,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