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 Artis.cn收集整理,点击图片可查看高清大图
画作名称:
|
秀石疏林图 |
画 家:
|
赵孟頫 |
作品年份:
|
元 |
原作材质:
|
纸本,墨笔 |
画作尺寸:
|
纵27.5厘米,横62.8厘米 |
馆藏链接:
|
故宫博物院藏 |
备注信息:
|
《秀石疏林图》卷,元,赵孟頫绘,纸本,墨笔,纵27.5厘米,横62.8厘米。
赵孟頫绘竹石,强调“以书法入画”,此幅绘古木新篁生于平坡秀石之间,以飞白法画石,以篆书法绘树,纯用水墨表现,是其“书画同源”之理论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元代
文人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尾纸自题七言绝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 这是赵孟頫关于绘画与书法笔墨相通之理论的名句,对后世文人画的影响至深。
创作背景
水墨枯林竹石,大抵始于唐代,至北宋文同、苏轼有较大的发展,南宋金元间继有作者,至赵孟頫加以强调,形成一时风气,盛行于整个元代。此图后纸的自题诗表明他主张用书法的飞白画石,以写籀之法画枯木,以“永字八法”写竹。这幅《秀石疏林图》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实践。 该图拖尾有柯九思、危素、王行、卢充赖等元代中后期宫中官宦们的题文,很可能是赵孟頫在大都任上完成的,其作留在了大都。
技法
从这幅《秀石疏林图》可以看出,坡石的勾皴以侧锋斫扫,苍劲的笔道中丝丝露白,正是典型的“飞白”书体;枯木则笔笔中锋,点划凝重,曲折重迭,顿挫有致,显出篆籀的意趣;写竹筱、踢枝用行草法,劲利而有弹性,撇叶用八分法,丰腴而又敦实,侧、勒、努、趯、策、掠、啄、磔,悉合“永字八法”,枝叶纷披,摇曳生姿。整个描绘,以轻重疾徐的笔势,配合了干湿浓淡的墨彩,来摄取对象的形质、态势、情趣,朴实利落中,特别显得格局宏敞,意象高华。
此图中的拳石,以侧锋“飞白”笔法绘成,极显空灵洒脱之意,而疏林的竹、点叶树、枯枝,包括石根下之小草,则运用了中锋的勾、撇、点。竹为新竹矮篁,以浓墨之笔画叶,笔力凝重。画草则用弧曲自下向上掠去,显出草的秀气和生命力。三支枯干,似鹿角形状,其线条圆曲坚挺,有北宋画风遗韵。图左边一株点叶树,枝干硬曲,可看出用笔顿挫转折,用中锋直点树叶,含蓄内敛。
@政玮飞翔的心:“飞白体”,笔划中丝丝露白,由多条平行的曲线在遇到转折时硬转,用散笔平写、不聚锋、不转管,类似于排笔效果。
————— —————— —————— ——————
@百度百科: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zhe),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书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