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展示 / 油画
《蒙娜丽莎》(Ritratto di Monna Lisa del Giocondo)

名家名作

《蒙娜丽莎》
IQ Artis.cn收集整理,点击图片可查看高清大图

档案记录

画作名称:

Ritratto di Monna Lisa del Giocondo(Portrait of Mona Lisa del Giocondo)

中文名称:
蒙娜丽莎
画 家:
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作品年份:
1503-1517 年
原作材质:
oil on poplar wood
画作尺寸:
77 x 53 cm
馆藏链接:
卢浮宫博物馆(Louvre Museum)
备注信息:

          列奥纳多•达芬奇很可能是在1503至1506年间在佛罗伦萨完成的这幅作品。本是为弗朗西斯科•戴尔•乔孔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之妻,丽莎•盖拉尔迪尼(Lisa Gherardini)所作的肖像画。乔孔多(Giocondo)这个姓名阴性化是乔孔达(Gioconda),也就是《蒙娜丽莎》在意大利语中的昵称,或在法语中的昵称(Joconde)。《蒙娜丽莎》可能并未送至委托人的手中:列奥纳多•达芬奇似乎将其带到法国。随后这幅画又成为了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收藏品,具体经过已不得而知。


    丽莎•盖拉尔迪尼,戴尔•乔孔多之妻

          《蒙娜丽莎》的神秘面纱始终未曾被世人揭开:人物的身份、画作的委托、绘制的时间,甚至在何种情形下成为了法国王室的藏品,其中细节至今未有明证。对画中人物身份最具可信度的猜测:佛罗伦萨的纺织品商人戴尔•乔孔多之妻,丽莎•盖拉尔迪尼。这也是为什么这幅画以《蒙娜丽莎》(蒙娜一词在意大利语中意为女士)之名而享誉全世界的原因。这幅肖像画的创作很可能与发生在戴尔•乔孔多夫妇生活中的两件事有关:1503年购买了一处私宅,或是1499年女儿夭折后,第二个儿子安得列(Andrea)于1502年12月降临人世。蒙娜丽莎秀发上的轻纱有时被解读为哀悼的象征,但实际上这是妇女娴淑操守的常见标志。并没有任何一处衣着细节具有特别的象征和含义,其中包括裙袍的黄色衣袖、褶皱衬衫、精心围在肩头的披巾;与同时期绘画作品中的衣饰相比,这幅画中人物的着装异常朴素。


    新颖的表现手法

          在《蒙娜丽莎》之前的绘画作品中没有一幅作品将整个人物的半身如此充分地展现于画面中,以纯粹自然的姿势完整地表现了胳膊和双手。看至腰身部位,可以发现蒙娜丽莎坐在一张椅子上,左胳膊搭在扶手上;在她的身后我们可以看到一道栏杆,以及分列画面两侧的两根小圆柱的一部分;这些细节说明蒙娜丽莎坐在凉廊(意大利建筑中的一种带檐露台)下。人物呈四分之三角度侧坐、以风景为背景、以建筑部件为框、双手在近景处交叉,这种布局方式在十五世纪下半叶的佛兰德绘画中就已经出现了,但《蒙娜丽莎》将这种技艺发挥到了无与伦比的完美境界。这也是为什么这幅传世之作对十六世纪初的意大利肖像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标志性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对“乔孔达”(gioconda)一词中所含幸福之意的注解,这个词在意大利语中即意为“幸福的”。这也是列奥纳多这幅肖像画的主旨动机。蒙娜丽莎微笑的脸庞从由两部分交叠而成的背景中脱颖而出:在暖色调构成的下面部分可以看到人类生活的痕迹,比如蜿蜒的道路和小桥;上面部分虚构的景物则是一派岩石丛生、沼泽遍地的原始自然景观。所有这些成就了这幅肖像作品所展现的理想之美。


    参考文献

    - ARASSE Daniel, Léonard de Vinci, Éditions Hazan, Paris,1997.

    - BEGUIN Sylvie (sous la dir. de), Musée du Louvre. Hommage à Léonard de Vinci, catalogue de l'exposition, Éditions des Musées nationaux, Paris, 1952.

          《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最早的一幅半身画像,画中人物坐着并把交迭的双手搁在座椅的扶手上,从头部至腰部完整的呈现出半身形体,一改早期画像只画头部及上半身、在胸部截断的构图,为日后的画家及摄影师树立新的肖像图基本架构。

          达芬奇使用金字塔结构来将画中的女士简单而充满地放置在画中。她的迭在一起的手构成金字塔前方的角。她的胸部、颈部和面部焕发出与她的手同样的柔软的光芒。这些有机部分的光芒的变化显示出肉体的丰满和柔润,包括上述的笑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将这个笑容理解为画家对他母亲的感性的怀念。其他人将它描写为天真的、诱媚的或甚至于出神的或悲伤的。应该指出的是达·芬奇当时的肖像画多半带有这样的微笑。

          2003年,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玛格丽特·利文斯顿指出,蒙娜丽莎之所以看起来似笑非笑,是因为达芬奇应用了眼睛的错觉。眼睛的中心部位一般对较为亮的区域敏感,而边缘则对较暗的区域敏感。人一般确认笑容时主要是靠嘴唇和眼睛的形态特征判断。而达芬奇就是利用了蒙娜丽莎嘴唇形成的阴影。当你盯着她的眼睛时你不会忽视她的嘴和眼睛,就会觉得她在微笑,而你盯着她的嘴时你会忽视她的嘴和眼睛,就会觉得她依然在微笑。

          神秘的蒙娜丽莎除了以其微笑着称,画中人物的眼神也相当独特。无论你从正面哪个角度赏画,都会发现蒙娜丽莎的眼睛直视着你,这使人感到蒙娜丽莎的眼睛仿佛是活的,会随著观众的视角游走,并对所有观众抱以永恒的微笑。

          一些学者试着讨论为什么不同的人对这个微笑的感觉不同。这些理论有科学性的,也有的从蒙娜丽莎的实际人物和感觉出发。有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只有在斜眼看的时候才看得出来。还有人认为这个微笑如此捉摸不定因为它利用了人的视觉中的干扰。提出蒙娜丽莎是米兰公爵夫人的理论的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如此悲伤因为这位公爵夫人本人的生活很悲伤,因为她的丈夫如此有权势、是个酒鬼和经常打她。这位公爵夫人自己曾说她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妻子”。

          虽然这幅肖像的手法简单,但人与背景之间的和谐使这幅画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分析得最细致的一幅画。画中妇人的头发与衣服的曲线与背景中山谷和河流的弯曲相称。整个画的和谐性体现了达·芬奇对人与自然界的联系的观念,使这幅画成为达·芬奇的世界观和他的天才的永久的记录。

          在人的背后,一个遥远的背景一直延伸在远处的冰山。只有弯曲的道路和远处的桥梁显示着人的存在。模糊的分界线、潇洒的人物、光亮与黑暗的明显对比和一个总体的冷静的感觉都是达·芬奇的风格。

          蒙娜丽莎是第一幅将人画在一个想象的背景前的肖像画。有意思的是后面的风景并不对称。人左面的风景比右面的明显低。有的评论家认为这说明左面的部分是后加上去的。

          X光检测证明在现存的蒙娜丽莎后面还有三个过去的版本。用作画板的白杨底板的变形比原来想像的要大,因此博物馆的修理员正在考虑怎样来保持这幅画的原状。

 

Appreciate

我要抨击

请使用邮件留言,mail:[email protected]

我要赞誉

@卢浮宫: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像。画中年轻女子是佛罗伦萨布商弗朗切斯科·戴尔·乔孔多的妻子丽莎·盖拉尔迪尼,被达·芬奇戏称为“乔孔达”,意为“幸福”。蒙娜丽莎用她那传奇的微笑看着观者,她身后有一片秀美的自然风景,向远方延伸而去。达·芬奇捕捉到蒙娜丽莎转向观者的那一刻,正是这种自然的体态,让画作有了生命的动感。除了人物表现力外,达·芬奇还运用了一个称作“晕涂法”的高超绘画技法,薄薄的颜料一层层叠加起来,营造出柔化朦胧的轮廓,打造出如此唯美迷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