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也是法国巴比松派的代表画家。
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观念。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钟》等名作。他说:“我的一生中除去田野外我什么也没有看到过,我只想尽我的能力把它们表现出来 。”
《晚钟》
我们最为熟悉与仰慕、永久保存于卢浮宫里的米勒的那幅《晚钟》,大约只有半米的尺幅。
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象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 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辉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象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
这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这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这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象,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程度,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纳、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
确实,《晚钟》是在米勒去世后,法国政府花巨资购回的、他们钟爱有加的国宝。这似乎是对今天的艺术家们的一个重要提示:尺幅大小与作品所要传达的深刻意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小幅作品,也可以有史诗般的气魄。
米勒是这些画家中最穷苦潦倒的画家,在巴比松共生活了27年,基本上都处于上午劳动、下午作画的状态中。手中几乎没有闲钱,有一点点,就换些颜料画布作画,实在没有,就自己烧制木炭条继续画画,从未停歇。所以他的画作很少有大幅的,一米左右的都不多见,多为50厘米以下。
无更多钱买颜料的米勒,时常就地取材,自己烧制木炭条画素描。仅仅是素描,也全是那么地出神入化。
收工了,吃饭了,闪烁的油灯下,男人编竹筐,女人缝补衣裳,提篮里的小婴儿,正酣畅入睡。看看这美丽的光!
(树条抽枝,雁雀飞起,一派旖旎晨光。)
(辛苦一天的农民,种菜种得疲惫不堪,坐下来喘息未定。那个时候的艺术家,再无人留下过这样的劳作画面了,它因之有着重要十分的意义。)
(躲在门板后等麻雀进圈套。多么清新可喜的画面呀,再艰苦的生活,都有它的自在怡人处。画么,噢,上帝,怎么画得这么好!)
(每个看到这个画面的人,笑意都要飞上嘴角。人生的第一步,要迈向父亲。此幅作品,崇拜米勒的梵高,曾经画过相同的一幅,以它向米勒致敬。)
(夫妻共同剪羊毛。力气大的男人捉住羊,细心的女人,动作娴熟地将羊儿的长毛剃尽。)
(冬天将至,砍下柴禾准备过冬。看那枝枝条条的用笔,真是绝妙。)
《拾穗者》
1857年米勒43岁时,完成了《拾穗者》。在已经收割后的田野里,3个贫苦的农妇正在捡拾麦田里散落的麦穗。画中没有庞杂的场面,也没有过多细节,十分单纯,令人一目了然。3个农妇神态疲惫,头顶着盛夏的烈日,在似火的骄阳烧烤着的大地上寻找失落的麦穗,辛劳的汗水已浸透了粗布衣衫。画面的背景是堆成小山似的麦垛,主人骑在马上监督农民们干活,丰收远景和前景3个农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暗示在丰收的年景,农民们仍然不得温饱。重大的社会问题,严酷的阶级对立,在这幅画中被画家用具体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出来。作品问世以后产生了惊人的社会反响,资产阶级评论家凭着他们的敏感,从政治上作出论断:“画里有农民的抗议声。”“这3个拾穗者如此自命不凡,简直就像3个同命运的女神。”还有人惊呼道:“在这3个突出在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农民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事实上画家并没有他们想得那么多,他只是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画出来而已。这幅画的生命就在于真实,这种真实能引起人们对那个社会的怀疑。所以作为写实主义画家的米勒使资产阶级感到害怕。米勒在他所有的画中都采用了简洁手法,表现丰富的内涵,他的思想观点都通过真实的形象和场面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他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农民典型,他笔下的农民具有一种朴实、善良、憨厚和稚拙的美,永远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米勒是伟大的农民画家,他的艺术是公认的农村生活的庄严史诗。他用画笔和颜色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依恋,也揭示了人类围绕土地而争斗的喜悦与悲哀。人们称米勒是“乡巴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开朗琪罗”。
虽然当初米勒与巴黎彼此不如意,但他到巴黎美术学院学习、直接师承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无数次去卢浮宫观摩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原作的宝贵经历,对他后来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巴黎居住与挣扎过的那十二年,作为一种人生的磨砺与检验,反而让他更确认哪种生活真正属于自己,对哪一种生命方式更怀有情感。
(他是农民,他决定回到自己的领地上是再正确不过了。
他那颗朴素的心,合着手中朴素的笔,要去绘出农民兄弟最朴素的人性本质,也再合适不过了。
看米勒的画,有多么的好啊。 )
柔和的调子,一切笼罩在半透明的朦胧中,充溢着静谧的美感,洋溢着由衷的欢欣。
(他并不一笔一划清晰地刻画人物的眉目手足,他的勾线与用光都极高明,于若隐若现中,将人物所有的神态与表情都历历呈现出来了。)
(山峦草垛,树林花草,泥土小溪,牛羊鸡鸭,也照样若有若无,但该在的轮廓都在,该有的细节都有。)
(学画的人都知道,用“有”来表达“有”,不够难。要用“无”来表达“有”,非常的难。)
米勒的笔在“有”与“无”之间自由穿梭,技艺臻至庖丁解牛的境界。
(他的笔触还那么温情。)
米勒笔下多女人与婴孩,她们不着眩目的白衣白裙,也没有宗教画里轻盈如羽的飞翔感,全是穿着粗布衣服、跃动着心跳的实实在在的平凡人。
(女人在劳动的环境里或立或行,婴孩在家中或玩耍或入睡,却都如降临人间的圣母与圣婴,散发着一股令人心醉的甘美味道。)
(米勒许多生动入微的画面,再现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家庭。)
他的一生与妻子相濡以沫,他们共同养育了九个孩子,生活虽然清贫,劳作已然艰辛,却并没有剥夺全家拥抱在一起的欢爱与温馨。
(我最爱那母亲照料着婴孩、于灯下缝补、教他们读书织毛线的画面了,每看一遍心都要沉醉一回。)
(也爱看他们一家人房前屋后地做吃食、忙农活的生活场景,幅幅勾魂摄魄,直接切入人的情感深处。)
(《倒水入瓮的女人》也是小尺幅的油画,它同时还有版画与素描,张张精彩之极。)
(《搅牛奶》近一米长的素描!)
(他的笔触更是十分端庄神圣。)
(西方人有浓郁的宗教情结,过去的艺术家,画神的多于画人的人。)
(耶稣、圣母、维纳斯、天使,他们是神,是艺术家最钟爱的题材;国王、主教、哲学大家、学界巨匠,他们是人,是艺术家景仰、爱描绘的人物。)
(在众多艺术家精湛的笔下,神有神的容貌,人有人的样貌。)
而米勒的画呢,多是在田间低头弯腰劳作的农人农妇,衣履厚重,气息沉默,模样朴实得无以复加,可是,那真是神奇,他笔下的农民,怎么看都带着神性,有神的呼吸与样子。
这是他心中装满着对劳动者虔诚的情感,笔头自有一股虔诚气,画面也因此有了神一般的静穆与端庄的缘故。
在不同的艺术家眼中,艺术有它不同的使命。嗜美之人把艺术看成是美的天使,擅长思索的艺术家将它看成是一种哲学思辨,有宗教情怀的人视艺术为自己的宗教,而米勒只说“艺术的使命是一种爱的使命”。这句话是最有高度也最谦卑的。
艺术家赏美画美不是难事;而思辨是向理性迈进,不见得要有温情;宗教么,可能只是自己的个人信仰,不一定与他人有关。
唯有把爱当成使命的艺术家,他的每一次笔触都仿若是在施爱,他的画面也才总是弥漫着那种柔和安宁的气息,充满着一种人性的光芒。
(最人道的,其实是最接近神性的。)
(看他的作品相当于是在受爱,人的心,怎么会不被深深地感动。)
(我一直不舍得写米勒,今天终于知道,我是怕我对人间,不如他那么虔诚与谦卑。)
(此幅《嫁接树木的农夫》也是巴黎卢浮宫珍藏的作品。接近一米大,是他少见的大尺幅作品中的一幅。不知米勒省了多久的钱,才有材料画出这么一幅好画来。)
(这幅《喂食》,百看不厌。也许,是想起自己在幼儿园得到的母爱?噢,米勒的光,把控得如此高超。)
(这是《剪羊毛》的油画版,喜欢得不得了。)
(作为米勒最忠实的粉丝梵高也曾临摹过↓)
(《休憩》最能看出米勒的个人情怀,他的温厚,他的隐忍。他不为生活艰辛而谴责命运,只是再现它,让世界来体恤这种艰辛。)
(米勒说:“我从未见到过欢乐,我所知道最愉快的事情就是静谧和沉默。”但谁说静谧与沉默不是更深的欢乐?)
(让·弗朗索瓦·米勒最初只是个诺曼底种田的农民,而农民应该只识种田,是不应该画画的。)
(有天赋的人不一定同时被给予财富。)
(当艺术家,如果不是家底殷实,如果作品一时不被需要,注定了就是要与清贫为伴的。因为绘画的那个过程,无法再去创造其它财富,相反会更加消耗,画布颜料等等工具,都需要用钱去购买。)
(为了养自己的绘画,米勒也画过他深恶痛绝的巴黎的那些庸俗女郎。)
(但他很快意识到这相当于是自己在走绝路,拐个弯儿不见得拯救了自己的艺术,只怕把未来的艺术生命也要搭进去。)
(一旦意识到问题所在,他就宁愿清贫、而只照艺术的纯粹路线走了。)
(他要画他想画的、熟悉之极的东西。)
(“巴比松画派”是我们今天很熟悉的一个法国艺术画派,而在当时,巴比松只是巴黎远郊枫丹白露旁的一个贫穷封闭的乡村,零零星星有几个艺术家因那里的风光奇美,去居住过。)
(米勒算是最早住进巴比松的艺术家之一,他是跟在法国哲学家卢梭身后住进来的,一住就不走了。)
(他是农民,他与他的妻儿回住到乡下,如鱼得水。)
(农村只有风光与农民,他在劳作之余,就画农民与风光。)
(他笔下的农民,无它,洗衣做饭,捡拾柴禾,打草播种,喂孩担水,谈情说爱,就是身边发生的事,就是自己做的事。)
艺术品展示栏目包含了世界各国艺术家的杰出画作高清图画展览,内有对画作的赏析和细部分镜图,图片可下载。
原创画廊是中国画家和学徒能称之为作品的画作的廊坊,依靠邮件和qq投稿,审核通过后即可加入画廊哦。
画家书册是面向全年龄段绘画艺术者的书册页设计存档文件,类似夏目友人帐的A4纸书册页画家作品及信息收集。
与画作艺术相关的信息及共享绘本等涉猎艺术方向的内容都在绯色艺术栏目呈现,欢迎投稿。